8月13日,梨树县消防员转移被困孕妇
8月17日,省应急管理厅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
8月17日,东辽县泉太镇部分道路出现溃塌险情,40余名消防员采取填埋的方式进行救援
省应急管理厅组织有关人员分析研判防汛形势
8月11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到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指导台风“利奇马”防御准备工作
台风就是大考,洪水就是命令。
8月以来,台风“利奇马”“罗莎”“玲玲”先后来袭,吉林省以汛为令,闻汛而动。一双双眼睛紧盯风云变幻,一条条信息传递水情雨情,一个个指令指挥拦洪调度,上下配合,左右联动,责任层层压实,冲锋到第一线,战斗在第一线,舍我其谁。
“不死人,少伤人,减损失”,胜利必然,但来之不易。
胜利源自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精准调度和科学指挥,各地各部门全力攻坚,在与台风和洪水的抗争中,重现了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抗洪精神。
胜利源自吉林省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实时的监测、及时的预报和科学的调度,彰显出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新体制的优势。
今年,是吉林省防汛抗旱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在此次防御台风战役中,从第一时间响应到及时处置险情,从转移受灾群众到灾后重建,各环节紧密衔接,全省应急管理部门克服了机构改革处于磨合期、转隶工作人员少等不利因素,有效防御了台风带来的影响,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显示出了改革的优越性,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在抗击台风的战役中,吉林省上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协作精神,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对党忠实、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铁军”精神。
在台风的影响下,吉林多地降雨量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多条河流超保超警,160座水库超汛限运行;多地受灾,部分基础设施、民房损毁,农田被淹。
一道又一道命令闪电般传达下去,一条又一条信息迅雷般反馈上来,一支又一支救援队伍冒雨冲向一线,一辆辆卡车、一台台挖掘机、一艘艘冲锋舟从各方集结,一个又一个决策者沉着果敢、靠前指挥。
这是一次吉林省抗击台风的“百团大战”,是一次对防汛抗旱体制改革成效的大检阅,更是一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主要领导高位推动,靠前指挥——
防汛抗台工作有了“主心骨”
台风可怕,却也不可怕。
吉林省领导高位推动,靠前指挥,密集调度,令防汛抗台工作有了“主心骨”。
7月3日,顶风冒雨,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来到永吉县,就防汛工作、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到防汛工作的最前沿,坚持生命至上,强化应急演练,狠抓治本措施,紧盯重点部位,层层落实责任,坚决打好防汛抗洪这场硬仗,确保安全度汛。8月11日,巴音朝鲁来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召开全省防汛抗灾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对防汛抗灾工作进行再调度、再安排、再部署。9月7日,巴音朝鲁在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紧急召开全省防御台风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全省防台防汛工作。
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作出了6次批示,先后2次到省防指召开视频调度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防汛工作做扎实、做彻底、做到位。他强调,要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强化责任、完善举措、严守阵地,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排隐患、防风险、保安全,决战决胜打赢防汛硬仗,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良好环境。
作为省防指总指挥,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靖平多次作出批示,并召开视频调度会议,及时调度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精准安排部署。吉林省副省长、省防指常务副总指挥李悦也多次作出批示,对防御台风工作进行专题部署,指导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开展防汛抗台、抢险救灾工作。
灾情一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身影频现。
巴音朝鲁先后深入辽源市、长春市双阳区,看望受灾群众;景俊海先后深入四平市、长春市双阳区抢险一线,现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省委副书记高广滨到松原市前郭县、长春市双阳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吴靖平先后到长春市、辽源市、四平市等地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并在防御台风“利奇马”的紧要关头,到省防指坐镇指挥,调度部署防御工作;李悦到辽源市、四平市、松原市对防汛抗洪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在重要节点到省防指带班调度,指挥作战。
因为有了“主心骨”,战事虽紧张,却有条不紊,为打好打赢防汛防台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主心骨”,吉林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坚守一线,用担当精神为防汛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长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2次召开调度会议进行动员部署,16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延边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白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分昼夜调度指挥台风防御工作;吉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实时调度全市汛情、灾情,强调防汛纪律,落实工作责任;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市防汛值班室坐镇指挥调度……
从省防指到各地各部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科学研判——
下好防台防汛的“先手棋”
8月17日,星期六,省防指值班室人头攒动。省防指、省应急管理厅领导正根据各方反馈的信息,查看各地防洪工程图,调研前方雨情、汛情和大中水库蓄水泄洪情况,协调指挥各方救援力量,调拨防汛救灾物资。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防办)担负着协调省防指各成员单位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工作建议的重任,既要负责监测监控显示屏上的各路信息,又要进行会议准备。此外,简报和部署文件要即刻完成,紧急上报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并下发至各市县。
高强度、高效率,全天候、连轴转,这是防汛期间值班人员工作的常态。他们吃住在单位,相关负责人十多天没有回家,家人多次送来换洗衣物。有的工作人员腰部扭伤,却也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工作人员连家人住院都顾不上陪护;还有人出差回来顾不上回家看一眼,就直接投入值班工作。
严阵以待、分秒必争的工作状态体现在全省上下、各地各部门的每个人身上。
省防指充分研判台风可能对吉林省造成的影响,于8月10日16时30分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随后于8月13日8时,将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分别启动防御Ⅳ级和Ⅲ级应急响应。全省受台风影响的各市县先后根据实际情况,启动Ⅳ级、Ⅲ级和Ⅱ级应急响应。
省防指先后派出28名防汛专家,组成工作组,分赴各地指导防御工作;成立宣传报道、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指导、防洪调度、抢险救援5个专项工作组,分兵把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防御工作。
同时,省防办实行24小时全天候应急值守制度,密切跟踪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和抢险救援情况,第一时间做好信息综合和上传下达工作。
从健全制度到有效对接,应对台风形成合力,科学有序——
救援力量实战调动啃下“硬骨头”
8月13日12时41分。“向四平市增援50人!”随着一声令下,吉林省森林消防总队立即行动。
15时28分,省森林消防总队前置50人已经安全到达集结地点待命。
到达任务区域后,省森林消防总队立即与四平市政府,四平市应急、防汛、气象等部门及四平市消防救援支队进行任务对接,详细了解可能出现险情的重点地域,派出勘察小组,就城市内涝积水点、人员容易被困点和人员转移安置点进行了勘察,组织指战员对所携带的装备进行了清点检查。
省防办增加了与气象部门的沟通频次,凡有暴雨级别的降雨,气象台便给省防办值班室打电话,省防办随之将信息通报相关市县。
8月8日,省应急管理厅启动《吉林省事故灾害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方案》,成立省应急救援指挥部,并下设情况综合组、力量协调组、通讯协调组、宣传协调组、保障协调组、核灾救灾组6个工作组,按照省防指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成为省防办的综合保障机构。
8月17日零时,长春市双阳区双阳河堤防出现险情。零时23分,在接到省防指调集增援力量的命令后,省应急管理厅力量协调组立即紧急调集省消防救援总队60人、森林消防总队180人、武警50人,赶赴双阳区平湖街道榆树园村二社筑堤。
灾情面前,健全的制度为救灾提供了有力保障。吉林省建立了防汛会商研判机制,每天组织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至少会商1次,为分析研判、防洪调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建立了险情灾情“零报告”制度,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应急等成员单位每天定时向省防指报送险情灾情等动态信息,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加强了对救援力量编成和行动情况的调度汇总,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对省军区、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森林消防总队、省防汛机动抢险队、安全生产救援基地,以及部分社会救援组织的救援力量、救援能力、部署情况进行调度,为指挥部准确动用救援力量提供依据。
在防汛防台的过程中,吉林省首次实现了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与单灾种指挥体系的有效对接,首次实现了省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有序衔接,为科学应对台风奠定了组织基础。
从预报预警到转移群众,健全各项保障制度,以人为本——
确保安全转移“一个都不能少”
“我以为我这辈子就这么交待了!”回想起大水漫桥、雨夜逃生的经历,80岁的王素芹奶奶心有余悸。
8月16日晚,夜空中雷鸣阵阵,窗外风雨交加,而此时的长春市双阳区东桥社区老年公寓内一片静谧,似乎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大水进院子了,快撤啊!”8月17日2时,一声惊呼打破了夜的宁静。慌乱中,王素芹急忙穿好衣服,趔趄着走到门边。由于上了年纪,再加上过度惊慌,她怎么也迈不开步,只能倚在门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危急时刻,一双大手扶住了她。只见一个手脚麻利的小伙子把王素芹背起来向外走,经过公寓门前的吊桥时,水已漫过小伙子的脚面。事后王奶奶了解到,这个小伙子是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此次防台风过程中,省水利厅发出山洪灾害预警235次,发送预警短信1.96万条;省水文局平均每天接收、整理、分析约1.5万条水情信息,提供水情专报及水情分析26期、水文预报280站次;省气象局及时发布气象信息37期、预警信息401条,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各类预警11条,全省橙色以上预警信息25条。通过微信、微博、抖音、12379官方网站、中国天气网吉林网站等媒体平台面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75.23万人次;通过社会媒体传播预警信息约2900万人次。省应急管理厅发送预警短信7.7万条,为群众转移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防汛防台紧要关头,省防指负责同志多次与强降雨区域的党政负责同志通话,要求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有关地方责任人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根据汛情发展,及时作出转移避险决策,争时间、抢速度,在洪水到来之前有序转移群众5.9万人,营救被困群众67人。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在此次防御台风工作中,各市州未出现人员伤亡。
从部队官兵到地方干部群众,紧密配合多方联动,救援有力——
奏响万众一心应急救援“大合唱”
8月16日14时,一份来自延边州应急管理局的报告让指挥中心的气氛紧张了起来。
8月16日9时,汪清县大兴沟镇龙水村有村民被困在河滩上,当地消防救援力量一直在救援,但难度极大。为此,延边州应急管理局向省防指提出派直升机救援的请求。
紧张,但不慌乱!力量协调组副组长立即集合省军区、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森林消防总队派驻厅指挥中心的作训参谋等同志,迅速制定提交出三个救援方案。经过研判、分析,指挥部确定了最终方案。
8月16日14时12分,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接到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警情通报后,总队主要领导立即主持研究救援方案,参谋长坐镇省消防救援指挥中心进行远程指挥,经过近5个小时的奋战,于18时42分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合唱”响彻吉林大地。吉林省防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及时调拨编织袋、铁线、无纺布、冲锋舟等12种防汛抢险救援物资,支持11个受灾县市开展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全力做好相关工作。
省减灾委先后3次向延边州、长春市双阳区调拨棉帐篷230顶、棉被8300床、棉大衣3300件、救生衣500件,协调省财政厅向重灾县(市、区)先行预拨付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000万元。省应急管理厅所属2支省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出动专家和抢险人员89人,大型抢险设备7台(套),及时处理伊通河、东辽河、图们江、嘎呀河堤防险情5处,完成抛石2700立方米。省水利厅科学开展7座大型水库调度,充分发挥了骨干水库拦洪削峰错峰作用;组织7550人加强堤防水库巡查防守,排查各类风险点2130个;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为抗洪抢险提供技术支撑。省消防救援总队先后出动消防员647人次、舟艇及车辆64辆(艘)次,营救被困群众63人,疏散遇险群众864人。省森林消防总队先后出动280人次、车辆40台次、水域救援装备2286件(套),完成4次应急救援任务,累计抢通滑坡道路200余米,切割搬运倒木32株,转移灾区群众70余人,解救遇险村民4人。
吉林省共排查各类风险点4285个,出动救援人员7441人次,出动警力24985人次,转移人员59054人次,出动查险人员68439人次,出动抢险人员37962人次,出动部队武警985人次,出动机械设备9563台次,有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
在每次抢险救援中,各市(州)应急、水利、住建、气象、农业农村、卫健、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以及武警部队都密切合作。应急救援力量集结迅速,物资装备保障及时到位,受灾群众安置安抚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了险情处置及时得当,受灾地区社会稳定。
从恢复生产到家园重建,全省各地积极推进,有条不紊——
绘出风雨后安居乐业的美丽“彩虹”
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生命受到保护,热土得以坚守。目前,吉林省正在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8月15日,吉林省减灾委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对灾区灾情统计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应急、水利、住建、农业、交通和自然资源等部门的19名工作人员组成3个核查组,深入重灾区开展核查评估,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吉林省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的水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全部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班子、有机构、有队伍。
各市州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长春市增加了排涝设备,尽早排除被淹村屯的积水,使群众尽快返家。同时,该市全面开展灾情核查,多方筹措资金物资,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抓好水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群众安全过冬;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努力降低损失、提高收入;加强疫情防控和汛期安全生产,严防事故发生。通化市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赶赴受灾县(市、区)进行灾后指导,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损失。梅河口市组织人员,调动专业设备对低洼、水淹区域实施强制排水,疏通农田排放水渠,清理田间水淹杂物,加强对排涝设施和防洪工程进行疏通与修缮……
台风退了,肆虐的暴雨停了,留下的是用果敢与生命铸牢的“钢铁长城”。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吉林省上下心中没有“松懈”二字,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它鞭策着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中砥砺前行,续写决胜抗洪救灾的新篇章!
(《中国应急管理报》9月13日6版)
主办:吉林省应急管理厅 吉ICP备05001602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3727号 邮编:130021
安全生产举报电话:0431-12350 监督投诉电话:0431-85096328
网站标识码:2200000056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767号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