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砥砺前行
吉林省全面启动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建设工作
本报记者 付义书
通讯员 薛 蕾
为探索和实践构建城市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方法,吉林省安委会确定长春市、白山市作为遏制重特大事故省级试点城市,旨在有效遏制城市重特大事故发生。
试点工作以构建城市双重预防机制为主要目标,通过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5月12日,吉林省安监局局长柴伟就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提出要求:要突出重大风险管控和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风险和隐患;要精准施策,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
长春市作为此次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先锋部队率先出击。长春市安监局副局长陈锋表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就是以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为基础,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把风险控制放在隐患前面,从源头系统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通过隐患排查,及时寻找出风险控制过程可能出现的缺失、漏洞及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吉林省吹响了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工作的集结号,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进行风险管控、风险警示,进而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图,从而完善城市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最终形成常态化的双重预防机制,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长春北油库拆迁现场
步步为营防控风险源
吉林省从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入手,通过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细入毫芒地识别出城市各行业领域面临的风险,确定城市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为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图打下坚实基础。
风险辨识。依托网格化、定量化、分类分级、整体性等原则进行风险辨识,根据确定的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收集评估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等相关资料,结合城市风险类型的多样性、突发性、关联性和耦合性等特点划分评估单元,进而开展风险辨识,识别所有可能对安全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源、事件及影响范围、潜在后果等。
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结合各类风险源的事故特点以及可以收集到的风险源信息,选择适用的定性、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对各类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结合城市的安全监管模式和现有法规标准,针对各类风险源特点分别制定风险分级标准,确定风险大小。
风险分级。城市风险评估完成后,汇总各区域和各行业的重大风险数据,结合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建立城市重大风险清单。
风险管控。针对辨识出的风险点,根据其风险等级,明确风险管控重点,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根据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的结果,明确各自的安全风险管控重点,逐一落实所有重大风险的安全管理与监管责任,把重大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平台,实现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服务组织信息共享,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格局,提高安全监管效能,提高风险管控信息化水平。
风险警示。政府相关部门每年至少发布一次行业领域重大风险警示信息,存在阶段性重大风险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重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重大风险分级预警预报。建立健全特殊时段、特殊季节、重要时段的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确保有序应对。
二道白河镇安监局工作人员介绍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图
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图是开展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吉林省依据城市风险清单和各区域、各行业领域风险整体等级,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行业领域风险比较图和区域整体风险图等3类安全风险图,为实现本质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根据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各类各级风险分布展现在电子地图上。电子地图显示城市及其各级辖区分别存在的重大风险区域及相应的重大风险,以及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点及相应的风险情况、具体位置、所对应的应急预案和周边情况。
区域整体安全风险图主要依据下一级各行政区域的整体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等级对应的“红橙黄蓝”色标对各行政区域标记颜色,逐级绘制街镇、县区和城市等各层级的区域整体风险图。
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比较图,根据评估得出的各行业领域的整体风险值,计算各行业领域重大风险的比例,结合行业领域特点及其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对行业领域风险进行合理排序,绘制区域内的各行业领域风险比较图。
非煤矿山企业自检自查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民以安为先。完善城市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此次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工作的点睛之笔。通过风险管控,消除或减少隐患;通过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吉林省从完善工作流程入手,要求试点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推动企业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企业加强隐患排查体系的日常运行,进一步细化完善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相关程序。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政府隐患排查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政府有关部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督促辖区内企业上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对上报的隐患进行分类动态监管督办。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促进重大隐患整改。对企业报告的重大事故隐患,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属地基层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督促指导和综合协调,支持、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整治措施,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加强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地企之间应急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安全生产预报、预警。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严防盲目施救导致事态扩大,确保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援。
规范隐患分级。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特点的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重大事故隐患可以从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影响和管理上的缺陷等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形成常态化双重预防机制
吉林省将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有机融合,重点推动城市高风险项目的准入、重大风险防控、重大隐患治理和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
从源头上充分考虑安全风险,把安全风险管控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强规划设计的安全评估,做好规划设计间的统筹和衔接,突出重点区域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安全风险负荷。
通过风险评估,针对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目标,科学合理控制高风险和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人员数量,依据评估确定的风险等级和作业性质等,推动采取有针对性的空间物理隔离等措施,严格控制单位空间作业人员数量。通过风险辨识,评估确定区域风险程度,推进实施人口密集区域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等安全搬迁工程。
依据风险分布,科学设定安全防护距离、紧急避难场所和应急救援能力布局,针对城市安全生产特点加强区域化、专业化的紧急救援力量。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而是规范城市安全生产管理的常态化工作系统。吉林省将定期组织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发现问题和偏差,不断循环往复,促进和提高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效性。
(《中国安全生产报》6月5日 5版)
主办:吉林省应急管理厅 吉ICP备2024011668号-1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3727号 邮编:130021
安全生产举报电话:0431-12350 安全生产投诉举报邮箱:12350@jl.gov.cn
网站标识码:2200000056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767号 访问量统计: